Ethan's Blog


  • Home

  • Archives

  • Tags

  • Search

蟒蛇军火库

Posted on 2022-03-05

this

Python 之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import this
The Zen of Python, by Tim Peters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Complex 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
Sparse is better than dense.
Readability counts.
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
In the face of ambiguity, refuse the temptation to guess.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Although that way may not be obvious at first unless you're Dutch.
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Although never is often better than *right* now.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hard to explain, it's a bad idea.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easy to explain, it may be a good idea.
Namespaces are one honking great idea -- let's do more of those!
Read more »

变量与基础类型

Posted on 2022-03-04

变量与注释

当我们看到一段代码时,最先注意到的,不是代码有几层循环,用了什么模式,而是变量与注释,因为它们是代码里最接近自然语言的东西,最容易被大脑消化、理解。

变量常见用法

Python 支持灵活的动态解包语法,只要用星号表达式(*variables)作为变量名,它便会贪婪地捕获多个值对象,并将捕获到的内容作为列表赋值给 variables:

1
2
3
4
>>> data = ['ethan', 'apple', 'orange', 'banana', 100]
>>> username, *fruits, score = data
>>> fruits
['apple', 'orange', 'banana', 100]

在 Python 交互式命令行里,_ 变量还有一层特殊含义——默认保存我们输入的上个表达式的返回值:

1
2
3
4
>>> 'foo'.upper()
'FOO'
>>> print(_)
FOO
Read more »

重新认识 Docker 容器

Posted on 2021-05-28

剖析 Linux 容器的核心实现原理:

  1. 基于 Namespace 的视图隔离
  2. 基于 Cgroups 的资源限制
  3. 基于 rootfs 的文件系统

Docker 容器的核心功能

在开始实践之前,你需要准备一台 Linux 机器,并安装 Docker。这一次,我要用 Docker 部署一个用 Python 编写的 Web 应用。这个应用的代码部分(app.py)非常简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import socket
import os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hello():
html = "<h3>Hello {name}!</h3>" \
"<b>Hostname:</b> {hostname}<br/>"
return html.format(name=os.getenv("NAME", "world"), hostname=socket.gethostname())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host='0.0.0.0', port=80)
Read more »

从容器到容器云:谈谈 Kubernetes 的本质

Posted on 2021-05-25

容器的核心知识

一个容器,实际上是一个由 Linux Namespace、Linux Cgroups 和 rootfs 三种技术构建出来的进程的隔离环境。从这个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正在运行的 Linux 容器,其实可以被“一分为二”地看待:

  1. 一组联合挂载在 /var/lib/docker/aufs/mnt 上的 rootfs,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容器镜像(Container Image),是容器的静态视图;
  2. 一个由 Namespace + Cgroups 构成的隔离环境,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容器运行时(Container Runtime),是容器的动态视图;

更进一步地说,作为一名开发者,我并不关心容器运行时的差异。因为,在整个“开发 -> 测试 -> 发布”的流程中,真正承载着容器信息进行传递的,是容器镜像,而不是容器运行时。这个重要假设,正是容器技术圈在 Docker 项目成功后不久,就迅速走向了“容器编排”这个“上层建筑”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家云服务商或者基础设施提供商,我只要能够将用户提交的 Docker 镜像以容器的方式运行起来,就能成为这个非常热闹的容器生态图上的一个承载点,从而将整个容器技术栈上的价值,沉淀在我的这个节点上。更重要的是,只要从我这个承载点向 Docker 镜像制作者和使用者方向回溯,整条路径上的各个服务节点,比如 CI/CD、监控、安全、网络、存储等等,都有我可以发挥和盈利的余地。这个逻辑,正是所有云计算提供商如此热衷于容器技术的重要原因:通过容器镜像,它们可以和潜在用户(即,开发者)直接关联起来。

Read more »

设计支持自定义规则的灰度发布组件

Posted on 2021-03-31

需求场景

最初,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是,基于某个开源 RPC 框架的 RPC 格式的接口。在上线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个开源 RPC 框架的 Bug 很多,多次因为框架本身的 Bug,导致整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接口不可用,但又因为团队成员对框架源码不熟悉,并且框架的代码质量本身也不高,排查、修复起来花费了很长时间,影响面非常大。所以,我们评估下来,觉着这个框架的可靠性不够,维护成本、二次开发成本都太高,最终决定替换掉它。对于引入新的框架,我们的要求是成熟、简单,并且与我们现有的技术栈(Spring)相吻合。这样,即便出了问题,我们也能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经验来快速解决。所以,我们决定直接使用 Spring 框架来提供 RESTful 格式的远程接口。

把 RPC 接口替换成 RESTful 接口,除了需要修改公共服务平台的代码之外,调用方的接口调用代码也要做相应的修改。除此之外,对于公共服务平台的代码,尽管我们只是改动接口暴露方式,对业务代码基本上没有改动,但是,我们也并不能保证就完全不出问题。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希望灰度替换掉老的 RPC 服务,而不是一刀切,在某个时间点上,让所有的调用方一下子都变成调用新的 RESTful 接口。因为替换的过程是灰度的,所以老的 RPC 服务不能下线,同时还要部署另外一套新的 RESTful 服务。我们先让业务不是很重要、流量不大的某个调用方,替换成调用新的 RESTful 接口。经过这个调用方一段时间的验证之后,如果新的 RESTful 接口没有问题,我们再逐步让其他调用方,替换成调用新的 RESTful 接口。

但是,如果万一中途出现问题,我们就需要将调用方的代码回滚,再重新部署,这就会导致调用方一段时间内服务不可用。而且,如果新的代码还包含调用方自身新的业务代码,简单通过 Git 回滚代码重新部署,会导致新的业务代码也被回滚。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得手动将调用新的 RESTful 接口的代码删除,再改回为调用老的 RPC 接口;除此之外,为了不影响调用方本身业务的开发进度,调用方基于回滚之后的老代码,来做新功能开发,那替换成新的 RESTful 接口的那部分代码,要想再重新 merge 回去就比较难了,有可能会出现代码冲突,需要再重新开发。

Read more »
1…131415…55
necusjz

necusjz

274 posts
16 tags
© 2016 - 2025 necusjz
Powered by Hexo
Theme - NexT.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