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工厂(Simple Factory)
在下面这段代码中,我们根据配置文件的后缀(json、xml…),选择不同的解析器(JsonRuleConfigParser、XmlRuleConfigParser…),将存储在文件中的配置解析成内存对象 RuleConfig:
1 | public class RuleConfigSource |
在下面这段代码中,我们根据配置文件的后缀(json、xml…),选择不同的解析器(JsonRuleConfigParser、XmlRuleConfigParser…),将存储在文件中的配置解析成内存对象 RuleConfig:
1 | public class RuleConfigSource |
单例设计模式(Singleton Design Pattern)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一个类只允许创建一个对象(或者实例),那这个类就是一个单例类,这种设计模式就叫作单例设计模式,简称单例模式。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自定义实现了一个往文件中打印日志的 Logger 类。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1 | public class Logger |
大部分人阅读代码的习惯都是,先看整体再看细节。所以,我们要有模块化和抽象思维,善于将大块的复杂逻辑提炼成类或者函数,屏蔽掉细节,让阅读代码的人不至于迷失在细节中,这样能极大地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不过,只有代码逻辑比较复杂的时候,我们其实才建议提炼类或者函数。毕竟如果提炼出的函数只包含两三行代码,在阅读代码的时候,还得跳过去看一下,这样反倒增加了阅读成本。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一下。重构前,在 invest() 函数中,最开始的那段关于时间处理的代码,是不是很难看懂?重构之后,我们将这部分逻辑抽象成一个函数,并且命名为 isLastDayOfMonth,从名字就能清晰地了解它的功能,判断今天是不是当月的最后一天。这里,我们就是通过将复杂的逻辑代码提炼成函数,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代码具体如下所示:
总体上来讲,类或函数的代码行数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类或函数的代码行数太多,一个类上千行,一个函数几百行,逻辑过于繁杂,阅读代码的时候,很容易就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相反,类或函数的代码行数太少,在代码总量相同的情况下,被分割成的类和函数就会相应增多,调用关系就会变得更复杂,阅读某个代码逻辑的时候,需要频繁地在 n 多类或者 n 多函数之间跳来跳去,阅读体验也不好。
对于函数代码行数的最大限制,网上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不要超过一个显示屏的垂直高度。比如,在我的电脑上,如果要让一个函数的代码完整地显示在 IDE 中,那最大代码行数不能超过 50。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因为超过一屏之后,在阅读代码的时候,为了串联前后的代码逻辑,就可能需要频繁地上下滚动屏幕,阅读体验不好不说,还容易出错。
对于类的代码行数的最大限制,这个就更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值了。有一个间接的判断标准 – 当一个类的代码读起来让你感觉头大了,实现某个功能时不知道该用哪个函数了,想用哪个函数翻半天都找不到了,只用到一个小功能要引入整个类(类中包含很多无关此功能实现的函数)的时候,这就说明类的行数过多了。
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的规范、不同的项目团队,对此的限制可能都不相同。不管这个限制是多少,总体上来讲我们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一行代码最长不能超过 IDE 显示的宽度。需要滚动鼠标才能查看一行的全部代码,显然不利于代码的阅读。当然,这个限制也不能太小,太小会导致很多稍长点的语句被折成两行,也会影响到代码的整洁,不利于阅读。
大到项目名、模块名、包名、对外暴露的接口,小到类名、函数名、变量名、参数名,只要是做开发,我们就逃不过“起名字”这一关。命名的好坏,对于代码的可读性来说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除此之外,命名能力也体现了一个程序员的基本编程素养。这也是我把“命名”放到第一个来讲解的原因。
实际上,命名这件事说难也不难,关键还是看你重不重视,愿不愿意花时间。对于影响范围比较大的命名,比如包名、接口、类名,我们一定要反复斟酌、推敲。实在想不到好名字的时候,可以去 GitHub 上用相关的关键词联想搜索一下,看看类似的代码是怎么命名的。
尽管长的命名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更能准确直观地表达意图,但是,如果函数、变量的命名很长,那由它们组成的语句就会很长。在代码列长度有限制的情况下,就会经常出现一条语句被分割成两行的情况,这其实会影响代码可读性。
实际上,在足够表达其含义的情况下,命名当然是越短越好。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短的命名都没有长的命名更能达意。所以,很多书籍或者文章都不推荐在命名时使用缩写。对于一些默认的、大家都比较熟知的词,我比较推荐用缩写。这样一方面能让命名短一些,另一方面又不影响阅读理解,比如,sec 表示 second、str 表示 string、num 表示 number、doc 表示 document。除此之外,对于作用域比较小的变量,我们可以使用相对短的命名,比如一些函数内的临时变量。相反,对于类名这种作用域比较大的,我更推荐用长的命名方式。
总之,命名的一个原则就是以能准确达意为目标。不过,对于代码的编写者来说,自己对代码的逻辑很清楚,总感觉用什么样的命名都可以达意,实际上,对于不熟悉你代码的同事来讲,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所以,命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不熟悉这块代码,从代码阅读者的角度去考量命名是否足够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