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an's Blog


  • Home

  • Archives

  • Tags

  • Search

字符串匹配基础

Posted on 2021-01-10

BF 算法

BF(Brute Force)算法,中文叫作暴力匹配算法,也叫朴素匹配算法。从名字可以看出,这种算法的字符串匹配方式很“暴力”,当然也就会比较简单、好懂,但相应的性能也不高。我们在字符串 A 中查找字符串 B,那字符串 A 就是主串,字符串 B 就是模式串。我们把主串的长度记作 n,模式串的长度记作 m。因为我们是在主串中查找模式串,所以 n>m。

作为最简单、最暴力的字符串匹配算法,BF 算法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我们在主串中,检查起始位置分别是 0, 1, 2, n-m 且长度为 m 的 n-m+1 个子串,看有没有跟模式串匹配的:

从上面的算法思想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极端情况下,比如主串是“aaaaa…aaaaaa”,模式串是“aaaaab”。我们每次都比对 m 个字符,要比对 n-m+1 次,所以,这种算法的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是 O(n*m)。尽管理论上,BF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很高,是 O(n*m),但在实际的开发中,它却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字符串匹配算法。原因有两点:

  1. 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大部分情况下,模式串和主串的长度都不会太长。而且每次模式串与主串中的子串匹配的时候,当中途遇到不能匹配的字符的时候,就可以就停止了,不需要把 m 个字符都比对一下。所以,尽管理论上的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是 O(n*m),但是,统计意义上,大部分情况下,算法执行效率要比这个高很多;
  2. 朴素字符串匹配算法思想简单,代码实现也非常简单。简单意味着不容易出错,如果有 bug 也容易暴露和修复。在工程中,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简单是首选;
Read more »

广度和深度优先搜索

Posted on 2021-01-09

什么是“搜索”算法?

我们知道,算法是作用于具体数据结构之上的,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和深度优先搜索算法都是基于“图”这种数据结构的。这是因为,图这种数据结构的表达能力很强,大部分涉及搜索的场景都可以抽象成图。图上的搜索算法,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在图中找出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另一个顶点的路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下面的两种最简单、最“暴力”的广度优先、深度优先搜索,还有 A*、IDA* 等启发式搜索算法。

我这里先给出图的代码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public class Graph 
{
// 无向图
private int v; // 顶点的个数
private LinkedList<Integer> adj[]; // 邻接表

public Graph(int v)
{
this.v = v;
adj = new LinkedList[v];
for (int i=0; i<v; ++i)
{
adj[i] = new LinkedList<>();
}
}

public void addEdge(int s, int t)
{
// 无向图一条边存两次
adj[s].add(t);
adj[t].add(s);
}
}
Read more »

图的表示

Posted on 2021-01-09

如何理解“图”?

图(Graph)和树比起来,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非线性表结构。我们知道,树中的元素我们称为节点,图中的元素我们就叫做顶点(Vertex)。从我画的图中可以看出来,图中的一个顶点可以与任意其他顶点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把这种建立的关系叫做边(Edge):

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符合图这种结构的例子。比如,社交网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图结构。我们就拿微信举例子吧。我们可以把每个用户看作一个顶点。如果两个用户之间互加好友,那就在两者之间建立一条边。所以,整个微信的好友关系就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其中,每个用户有多少个好友,对应到图中,就叫做顶点的度(Degree),就是跟顶点相连接的边的条数。

实际上,微博的社交关系跟微信还有点不一样,或者说更加复杂一点。微博允许单向关注,如果用户 A 关注了用户 B,我们就在图中画一条从 A 到 B 的带箭头的边,来表示边的方向。如果用户 A 和用户 B 互相关注了,那我们就画一条从 A 指向 B 的边,再画一条从 B 指向 A 的边。我们把这种边有方向的图叫做有向图。以此类推,我们把边没有方向的图就叫做无向图:

无向图中有“度”这个概念,表示一个顶点有多少条边。在有向图中,我们把度分为入度(In-degree)和出度(Out-degree)。顶点的入度,表示有多少条边指向这个顶点;顶点的出度,表示有多少条边是以这个顶点为起点指向其他顶点。对应到微博的例子,入度就表示有多少粉丝,出度就表示关注了多少人。

Read more »

堆的应用

Posted on 2021-01-07

堆的应用一:优先级队列

优先级队列,顾名思义,它首先应该是一个队列。不过,在优先级队列中,数据的出队顺序不是先进先出,而是按照优先级来,优先级最高的,最先出队。一个堆就可以看作一个优先级队列,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概念上的区分而已。往优先级队列中插入一个元素,就相当于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从优先级队列中取出优先级最高的元素,就相当于取出堆顶元素。

优先级队列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比如,赫夫曼编码、图的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算法等等。不仅如此,很多语言中,都提供了优先级队列的实现,比如,Java 的 PriorityQueue,C++ 的 priority_queue 等。只讲这些应用场景比较空泛,现在,我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1. 合并有序小文件:
    假设我们有 100 个小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是 100MB,每个文件中存储的都是有序的字符串。我们希望将这些 100 个小文件合并成一个有序的大文件。我们用数组这种数据结构,来存储从小文件中取出来的字符串。每次从数组中取最小字符串,都需要循环遍历整个数组,显然,这不是很高效。
    这里就可以用到优先级队列,也可以说是堆。我们将从小文件中取出来的字符串放入到小顶堆中,那堆顶的元素,也就是优先级队列队首的元素,就是最小的字符串。我们将这个字符串放入到大文件中,并将其从堆中删除。然后再从小文件中取出下一个字符串,放入到堆中。循环这个过程,就可以将 100 个小文件中的数据依次放入到大文件中。我们知道,删除堆顶数据和往堆中插入数据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n),n 表示堆中的数据个数,这里就是 100,比原来数组存储的方式高效了很多;
Read more »

堆和堆排序

Posted on 2021-01-05

如何理解“堆”?

堆是一种特殊的树。我罗列了两点要求,只要满足这两点,它就是一个堆:

  • 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
  • 堆中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

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大顶堆。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小顶堆:

其中第 1 个和第 2 个是大顶堆,第 3 个是小顶堆,第 4 个不是堆。除此之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来,对于同一组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多种不同形态的堆。

Read more »
1…282930…55
necusjz

necusjz

274 posts
16 tags
© 2016 - 2025 necusjz
Powered by Hexo
Theme - NexT.Mist